道路设计速度与行车速度的区别?
行车速度是衡量道路使用质量的一种尺度。对一条道路的评价,取决于它在客货运输方面是否便利和经济,而这些是和运行速度与运行安全直接相关的。驾驶员在道路上行车时采用的速度,除和他本身操作的技能以及和汽车的性能有关外,还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道路及其路侧的外廓特征气候、其他车辆的存在、以及速度的限制,其中任何一项条件都能控制车速。但在交通量不大、天气条件正常时,道路的外廓特性实际上决定着驾驶员采用的速度。
在公路设计中采用的设计速度就是为设计符合汽车安全行驶要求的道路外廓特性而采用的速度,称为计算行车速度。道路几何线形设计(包括曲线半径、超高、视距及其线形组合)各种要素的临界值都是以设计速度为依据的,车道和路肩宽度的确定也与设计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速度与行车速度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行车速度是指汽车在道路上的实际行驶速度,它受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以及驾驶员自身操作技能的影响。所以,在实际行车中,驾驶员通常不是按道路的设计速度行驶,而是按道路沿线的地形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以及自身的驾驶技术选择合适的行驶速度。当以上条件较好时,行车速度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设计速度,这在设计速度较低的低等级道路上比较多见。反之,路上行车条件较差时,则行车速度大多低于设计速度。据国外观测统计,发现设计速度较低时,平均行车速度大约为设计速度90%~95;当设计速度较高时,其平均行车速度大约为设计速度的80%我国曾经对混合交通进行观测得出,设计速度较高时,平均行车速度约为设计速度的60%~70%;设计速度较低时,约为80%~90%。
在公路设计中,不同技术等级的公路选用不同的设计速度,主要是考虑其道路功能、交通量、沿线地形、用地条件、投资效益等因素,使技术、经济、环境、安全四方因素能取得较好的相互协调和平衡。